监督故事 | 生姜产业“裂变”之路
2025-05-14 17:55 来源: 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

“现在我们村生姜种植面积有435亩,年产量每亩13000斤以上,经济收益非常可观。”近日,在周口市淮阳区曹河乡朱庄村生姜种植基地,种植户杨振摩挲着叶片肥厚的姜苗,向乡纪委干部讲述了村里的变化。

这场蜕变始于2024年春天。在开展村集体“三资”清理专项监督时,曹河乡纪委发现朱庄村有2亩集体土地被原村干部刘某长期侵占这一问题。该乡纪委快查快办,查清了刘某长期侵占集体土地且未缴纳租金,并将土地转租给他人谋取私利的事实。最终,刘某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朱庄村村委依法收回了土地。

土地收回来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要让“死资源”变成“活资产”。为盘活资源,该乡纪委督促乡农经站规范“三资”发包流程,指导村委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以每亩1000元的底价公开竞标。前期,经农技专家蹲点调研,发现该地块土壤pH值5.8、有机质含量较高,特别适合种植生姜。随后,联合农业服务中心,组织党员群众赴山东潍坊考察学习,最终由村集体领办合作社,采取“支部+农户+订单”模式试种生姜。在首轮种植中,乡纪委干部化身“田管家”,每周到田间地头查看种苗采购台账,紧盯合作社财务支出,确保扶持资金“精准滴灌”。

2024年秋收时,试种的2亩生姜亩产达9000斤,每斤收购价较普通品种高出1.2元。看到真金白银的收益,原本观望的村民纷纷加入。该乡纪委趁热打铁,推动建立“双监督”保障机制,即同步跟进土地流转合同签订、种植技术培训等环节开展监督,村务监督委员会全程参与物资采购、销售分红的“阳光操作”。针对农户反映的技术瓶颈,邀请山东省农科院昌邑姜瘟病防治专家驻村指导,促成“山龙1号”优质品种落地,配套推广滴灌技术,使亩均产量提升30%。

如今,站在朱庄村河堤上俯瞰,435亩姜田阡陌纵横,田边矗立的“小微权力监督公示栏”清晰标注着土地租金、种植补贴等21项明细。创新建立红色预警提示合同到期地块、黄色跟踪种植技术落实、绿色标注已产生效益项目的“红黄绿”三色预警机制。这种全周期监督模式,让朱庄村的生姜产业从“试验田”成长为年产值超500万元的特色产业,带动67户村民户均增收2.3万元。(王泽民)

责任编辑:   段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