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廉洁故事 | 高柔:执法公允察实情
2025-08-28 15:05 来源: 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

魏明帝曹叡在位期间,曹魏军中曾发生一起离奇逃兵案,最终因廷尉高柔的细致勘查与秉公执法,真相得以昭雪。

某日,护军营士窦礼外出未归,军中长官认定其畏战潜逃,遂按律将其妻盈及子女收为官奴。窦礼之妻盈坚信丈夫忠勇,多次赴州府申冤,却屡遭推诿。无奈之下,盈击登闻鼓,将诉状递至廷尉府。

时任廷尉的高柔亲自接案。他端详盈泪痕未干的面容,问道:“汝何以断定夫君非逃?”盈哽咽道:“夫君自幼孤苦,奉养义母如亲生,又疼爱子女,绝非弃家之人。”高柔又问:“可曾与人结怨?”答曰“性善无仇”。再问“有无钱财往来”,盈忽忆:“夫君曾借银两与同营焦子文,屡索未果。”

此时,焦子文正因斗殴被拘于狱。高柔提审时,先问其罪由,忽转问:“可曾借人钱财?”焦子文神色骤变,强作镇定道:“贫寒之人,何敢借贷?”高柔目光如炬,厉声道:“前日窦礼索债,你因无力偿还,竟起杀心,还不从实招来!”焦子文闻言瘫倒,语无伦次间露出破绽,终叩头认罪。

沉冤得雪,高柔即刻率吏卒依言挖掘,果得窦礼遗体。明帝闻讯,下诏赦免窦礼家属,并通告全国以儆效尤。此案既明,军中士气大振。

高柔在断案中践行“以五声听狱讼”之法,通过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察微知著,更以“廷尉,天下之平也”自勉,坚持法律至上。即便面对明帝袒护告密者的压力,仍据理力争,最终促使明帝公开告发者姓名,依法惩处涉案官员。

高柔一生历仕曹魏五代君主,以“明于法理,秉公执法”著称。窦礼案仅是其断狱生涯的一隅缩影,却生动诠释了何为“处法公允察实情”。其事迹载于《三国志》,后世评曰:“高柔不以明帝喜怒而毁法,游肇不以宣武敕命而曲笔”,实为古代司法公正的典范。

责任编辑:   侯春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