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改革开放40年回首望深圳
2018-11-02 21:36 来源: 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


中国纪检监察报5月21、22、23日,连续三天在头版刊发《改革开放40年回首望深圳》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5月21、22、23日,连续三天在要闻栏目刊发《改革开放40年回首望深圳》



党旗引领经济特区改革发展——改革开放40年回首望深圳(上)  

40年改革发展,40年沧桑巨变。

从1980年特区成立时的2.7亿元到2017年的2.24万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深圳GDP以年均23%的增速,跻身全球城市30强,万元GDP能耗、水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和1/8,不仅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更实现了速度与质量、发展与美丽的共赢。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莲花山上,邓小平同志铜像前,凭栏眺望,眼前的深圳,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天际线如音符般跃动。

从“一个边陲小镇”到“变成这么一个了不起的城市”,这是深圳用不到40年时间交出的优异答卷。

高擎鲜红党旗,引领特区发展。

深圳经济特区取得的发展奇迹,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的一个伟大创举,向全世界生动展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勃勃生机和光明前景!

冲在最前列,率先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万元户村”,深圳市罗湖区渔民村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精彩缩影。

“要致富,跟干部”,渔民村村史中每一个发展节点都会看到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村口的百米村史长廊,“水草寮棚”“海上飘零”“翻身解放”“春到渔村”等青铜浮雕,更是生动地记录着这个小渔村几十年来由贫到富,再到幸福起来的历史。

77岁的村党支部原副书记邓志标忆起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渔民村视察的情景仍然激动不已:“我说‘感谢共产党’,总书记笑着说‘感谢改革开放’,我接了一句‘是啊,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渔民村的今天’。”

感谢共产党,感谢改革开放。

总书记与一位老支书的对话,道出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真谛。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深圳始终牢记使命,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确保党始终成为特区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始终坚持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富民之路。

全面小康,发展是硬道理,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把方向、谋全局、提战略、定政策、促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不断创新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为发展航船定好向、掌好舵。

华为总裁任正非说,“我们是靠一份红头文件起家的。”

正是市委市政府1987年力排众议出台《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点燃了无数怀揣梦想的科技人员的创业激情。创新成为深圳新的经济动力。

取消荔枝节,改办高交会,1999年,市委市政府启动经济转型的一个举动,为马化腾解决了第一笔220万美元的投资,如今的腾讯市值已过5000亿美元。

党的十八大后,深圳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做好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等各项工作,推动经济运行在高位上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

发展为民,发展惠民。仅近5年,深圳对重点民生领域投入高达8700多亿元,年均增长25.6%。

全面小康,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共承担全国6省(市、区)34个县(市、区)的对口支援、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任务,为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特区力量”。

奋进新时代,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4月24日,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党工委、纪工委揭牌。几乎同一时间,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公布了今年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新增注册企业5586家,新增注册资本1611.87亿元;累计注册企业16.86万家,注册资本9.59万亿元。

如何实现一年一个样,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

深圳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决把改革进行到底,全面对标全球最高标准,聚焦要事难事攻坚突破,全力开拓特区发展新局面。

回首来路,实干兴邦。

1979年,蛇口一声“开山炮”吹响改革开放号角。为加快蛇口建设,时任建设指挥部总指挥袁庚顶着被扣帽子的风险实行定额超产奖励制度,打破大锅饭。

1987年,中国土拍“第一槌”在深圳敲响。为了这一刻,时任市委书记李灏“冒天下之大不韪”奔走多时,派人考察香港土地制度,邀请专家研讨,赴京直陈原有土地制度弊端。深圳的改革实践,引发中国土地使用制度革命……

改革未有穷期,创新永无止境。

进入新时代,深圳积极承接中央和省改革试点任务,商事制度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工作成为全国样板。同时,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区放权、投融资体制、土地管理制度、国资国企、住房保障、教育医疗、社会组织等领域改革也走在了前列……

前海,特区中的特区,改革开放的新高地。近年来,前海抢抓国家“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在制度创新、新城建设等方面实现巨变。切实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在粤港澳合作框架下推进深港、深澳更紧密合作,“深港通”正式开通,“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成为深港合作新平台,形成了以前海开发开放为重点的全面开放格局。

踏上新征程,深圳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把特区“金字招牌”举得更高、擦得更亮!

党旗高飘扬,打造彰显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纯洁性的精彩样本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先行地,深圳承担着完成改革开放任务、维护党的形象和抵御消极腐败现象三重任务。从经济特区建立伊始,深圳市委就把管党治党、带好队伍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梳理深圳经济特区的改革历程不难发现,特区党的建设始终与特区发展进程紧密结合。

筑牢“政治灵魂”。从改革之初的“整党”活动,到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市党员“四个意识”明显增强……

把住选人用人这个关口。1981年,面向全国招聘干部;1991年,从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中招考公务员;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拓宽用人视野,出台人才条例……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大力推进社区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制定实施城市基层党建“标准+”模式,破解各领域基层党建整体性、协同性、互动性不够等问题。

正风肃纪、惩治腐败。坚持改革力度有多大,反腐力度就有多大,在全国率先成立监察局,较早提出“红包”治理,连续举办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深化“四种形态”运用,构建纠正“四风”长效机制,强化“两个责任”落实。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正风反腐,近5年立案审查3354人。同时,深入推进监察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廉洁城市,用严明的纪律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

百代兴盛依清正,千秋基业仗民心。深圳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正凝聚起推动特区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深圳作为全国第一个经济特区,要拿出特区新担当,勇担特区新使命,体现特区新作为,作出特区新贡献。”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表示,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更好地把从严管党治党要求落实到各领域、最基层,把深圳建设成展示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


发展奇迹,严明纪律护航——改革开放40年回首望深圳(中)

改革开放40年,深圳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一个生动缩影。40年辉煌历程,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一代代特区建设者的奋斗,也离不开由严明纪律作保障的良好政治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将纪律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深圳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严明的纪律为特区改革开放护航,各项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回首深圳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贯穿了深圳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没有党的纪律护航,就没有今天深圳的奇迹。”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表示。

改革开放力度有多大,党风廉政建设力度就有多大

“从去年行政区成立到现在按照党中央要求开展机构改革,龙华的人事变动很多,但在这个过程中,干部队伍一直很平稳。”谈到正在进行的机构改革,深圳市龙华区委书记余新国对记者说,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不断增强,既没什么人来打招呼谋位置,也没什么人对自己的安排讲条件。

这并非个案。近两年,深圳先后经历了市、区两级领导班子换届和行政区组建,全部实现“零有效投诉、零干部违纪、零群众上访”目标。在最能体现政治生态的选人用人工作中,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全市一如既往加强纪律建设,尤其是强化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结果。

改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辉煌的经济成就和良好的政治生态来之不易。回首过去,才能深切感悟到,只有纪律过硬的队伍,才啃得了硬骨头,打得了胜仗。

1979年,党中央决定设置深圳市,1980年,决定成立经济特区,“为改革杀出一条血路”。改革伊始,难免有个别同志存在一些错误认识,针对这一情况,在各级党委的带领下,各级纪委积极开展教育,反复强调党的政治纪律,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随着改革开放大门的打开,“苍蝇”“蚊子”也多了起来,少数企业主和一些党员干部滋生了“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贪污受贿、投机诈骗、生活腐化堕落等消极腐败现象有所增多。拍“苍蝇”、打“蚊子”,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成为纪委的工作重点。为此,深圳市委在全市第一次党代会上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把党风党纪建设与改革开放紧密结合起来,互为促进”。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深圳坚持改革开放和党风廉政建设两手抓,改革开放力度有多大,党风廉政建设力度就有多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圳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牢牢牵住“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2015年,市委出台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若干规定;2017年,出台进一步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意见,把党风廉政建设推向纵深,为深圳改革开放始终走在最前列提供有力的纪律保障。

改革进行到哪里,严肃执纪就延伸到哪里

今年2月初,中山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完成2017年度广东省廉情评估调查,深圳市社会公众的廉洁感知指数位居全省第一。

“不论是廉洁程度,还是工作效率,深圳在全国都是一流的。2013年以来,公司进入快速发展期,这与深圳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密不可分。”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的话从侧面印证了上述调查结果。

反腐不手软,发展不停步。

深圳经济特区毗邻港澳,市场经济活跃、党员干部面临诱惑较多、腐败案件易发多发……对此,深圳始终保持清醒认识,坚持惩治腐败不手软,为特区改革发展扫清障碍。

1980年,针对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经商潮”,立即严查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经商办企业、炒买炒卖外汇等违纪行为,打击行贿受贿、贪污等腐败行为;1987年,为进一步加大惩治腐败力度,成立全国首家监察局;1993年,严肃查处原市计划局财贸处处长王建业特大受贿案等一批大要案……从经济领域到工程领域,从环境保护到医疗教育,改革进行到哪里,严肃执纪就延伸到哪里。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深圳的实践证明,反腐败并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反而有利于经济发展持续健康。”曾经长期在纪检监察战线工作的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丘海表示。

抓早抓小,红脸出汗成为常态

“一进门,工作人员就给我倒了一杯热茶,温和地向我阐明了事由,并向我送达一份《函询通知书》。我起身离开时,杯子里的茶还是热的。问题解释清楚了,就可以重新投入工作了。”一位干部深有感触地向记者讲述了他被深圳市纪委函询的经过。

这一杯“热茶”,正是深圳市纪委近年来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一个侧影。

作为改革的先行地,区分轻微违纪和严重违纪,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一直是深圳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工作重点。“对有轻微违纪问题和一般工作失误的党员干部立足教育,不轻易立案,而是通过领导约谈、发信访通知书等方式,‘打招呼’‘敲警钟’,促其整改。”写入中共深圳市第二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中的这段话成为深圳纪检监察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2016年9月,深圳出台《谈话提醒工作实施办法(试行)》《谈话函询暂行办法》,完善抓早抓小机制。2016年以来,市领导开展谈话提醒122人次,全市各级党组织开展谈话提醒44054人次。在特区,抓早抓小、红脸出汗已成为常态。

“既坚决维护这座城市公平正义的底线,又努力呵护这座城市改革创新的精神品格。”深圳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张子兴在当选深圳市监委首任主任后郑重表态。

近5年来,深圳纪检监察工作改革创新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出台《关于进一步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意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具体化、制度化;

制定全国首个反贿赂管理体系地方标准,推动形成体制内和体制外全面反腐防腐的新格局;

……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在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深圳敢于担当、迎难而上,为勇当“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尖兵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好作风,为“深圳速度”注入澎湃动力——改革开放40年回首望深圳(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地方的工作,成在干部作风,败也在干部作风;一个地方的事业,兴在干部作风,衰也在干部作风。”对于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来说,干部作风不过硬,就会贻误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机。

40年来,深圳始终坚持把改进作风和服务发展紧密结合,为改革开放事业注入澎湃动力。

牢记为民宗旨,实干赢得人心

2012年12月7日下午,广东深圳,通向前海深港合作区的道路畅通如常,一个由8辆车组成的车队融入车流,与社会车辆并行。不封路、不扰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出京考察令人印象深刻。

5年后,见证过这一时刻的前海管理局依然在集装箱改造成的房间内办公,不同的是,这片区域已经实现增加值2000亿元、税收344亿元,分别比5年前增长超过41倍和66倍,用行动向党和人民交上了自己的答卷。

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人民,不仅看怎么说,更要看怎么干。行动就是作风最好的体现。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深圳从一开始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已经退休的马成礼还记得与2万名基建工程兵背着粮食咸菜来深的情况,“没有煤只有柴,蔬菜也短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这支队伍愣是不到一年就搬掉罗湖山,填高罗湖区,五年就把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15倍,把“谁也不愿意来的缺水缺电的边陲小镇”变成了迅速崛起的“一夜城”。

改革开放需要什么,群众需要什么,党委、政府就去做什么。

2004年,行政服务大厅投入使用,成为全国首批集中办理行政审批的场所之一,“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成为最基本的工作标准。随后又开展多轮机构改革,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群众关心、制约城市发展的棘手问题入手,破解违法建筑难题,实现违法建筑“零增长”;针对水体污染,深入实施河长制,建成区36条黑臭水体整治按期完成;打通交通瓶颈,加快轨道交通建设……

一大批“历史欠账”逐步解决,一个个城市短板逐项补齐,工作作风的提升,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民生福利改善与城市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

激励担当有为,呵护创业激情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对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提出明确要求。

改革,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试验。试验难免会试错。作为一个因改革而生的城市,深圳更能体会敢闯敢试和鼓励宽容的可贵。

“必须从工作上适应,积极支持、保护和促进改革开放,保护改革者及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实事求是地处理改革开放中发生的问题。”这是1990年深圳市纪委总结过去十年纪检工作时的第一条体会。

“成功为你欢呼,失败为你加油”的宽容城市氛围,成为无数创业者不竭的动力,催生出深圳大大小小“第一个吃螃蟹”的举措。

保护创业激情,还要防止怠政。针对个别干部“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错误认识,深圳下大力气整治“为官不为”,通过构建“有为激励,无为问责”制度体系,鼓励勤政善政,推动经济发展。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16年5月,深圳市《关于支持改革创新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的若干规定(试行)》出台,探索运用“三个区分”原则开展容错纠错,以此为干事创业干部“撑腰鼓劲”,助推深圳创新发展。

宽容与严管之下,深圳干净干事的风气进一步形成。“老框框、老套路”的重重束缚,“差不多、过得去”的粗放思维,“光说不练、做而不实”的漂浮作风等逐步破除;敢破敢立的开拓精神、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精益求精的较真精神、一抓到底的实干精神蔚然成风……

坚持常抓不懈,纠正不正之风

“建立责任管理机制、教育引导机制、监督检查机制、查处问责机制,促进纠治‘四风’工作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近日深圳根据党内法规试点安排,出台《关于建立健全纠正“四风”长效机制的规定》,把八项规定精神落在实处,成为规范特区干部作风的有力抓手。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40年来,深圳始终坚持加强作风建设,不断为特区改革发展建设注入正能量。

上世纪80年代,出台《关于搞好党风的十条规定》、《关于市领导深入基层改进领导作风的规定》,90年代,推进党风标准化建设,开展党风检查和行风评议……多年来,深圳始终围绕群众关心的问题,治理党政机关经商办企业、滥发钱物、超标准兴建楼堂馆所、私设“小金库”等问题,推动党风政风社风持续好转。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开展公款旅游、违规公款吃喝、会所腐败、打高尔夫球、收受购物卡等专项整治,推动纠正“四风”和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5年多来,全市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309起340人,党政纪处分271人。点名道姓通报曝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52起,全市共排查出基层党员干部违纪线索7105件,立案2353宗,党纪政务处分1762人。

强化服务意识,优化营商环境

一流的城市需要有一流的营商环境,一流的政府必须创造一流的廉洁环境。作为为市场经济探路的经济特区,营商环境一直是检验深圳作风建设情况的试金石。

从率先放开生产资料价格开始,取消票证、成立证券交易所、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圳市委、市政府一步步为市场松绑,为自己加压。

2013年3月1日,深圳在全国率先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办理企业登记注册流程大大简化。短短5年,深圳商事主体已达318万户,其中企业186万户。

今年2月,深圳又出台《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推出20条措施,由此踏上打造世界一流营商环境的新征程。

不断的简政放权又促进了干部作风,形成了作风建设良性循环。

“不用到处去送粽子、月饼和购物卡,我们只要专心把业务做大做强、把客户服务好,政府就会把我们服务好。”深圳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清州感慨道。

如今,在深圳,很多企业家在谈到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时,几乎都不约而同会谈到:在深圳,企业正常发展不需要政府时,几乎感觉不到政府的存在;但企业遇到困难需要政府时,感觉到政府无处不在。

“找准政府定位,用一流的作风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这样才能以更大的作为走在新时代最前列。”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如桂说。

对人来说,四十已是不惑,于城市而言,四十却正值青春。如今的深圳依然朝气蓬勃,正以永远在路上的精神,进行着新时代的“赶考”。

责任编辑:   李先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