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在“开封”中彰显活力
——开封社会经济发展启示录
2019-09-04 09:56 来源: 河南日报

制造业成为开封新“名片”

尉氏产业集聚区支柱产业—纺织制衣业

繁忙的空分生产车间

夯实农业基础,粮食生产连年丰收

一城宋韵半城水(本版图片均由开封市委宣传部提供)

2002.23亿元,突破2000亿元大关!开封市GDP从此进入“2000亿元俱乐部”!

这一喜讯,2019年年初响彻开封大地;550万开封人民在开封更加出彩的长卷上共同绘彩、添彩、喝彩!

回望过去,开封市经济总量从1995年百亿元级到2004年300亿元级用了近10年,但从郑汴一体化开始后的2006年近500亿元到2011年的千亿元级只用了5年,从2011年的千亿元级再到2018年迈过2000亿元“门槛”更是提速到了7年。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回看开封,开封经济发展始终坚定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推进。特别是近年来,开封市一系列短板弱项正在得到系统性弥补,优势潜力正在集中得以释放,干得越来越自信、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外界对开封的评价也越来越好。

经济发展态势总体向好

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高质量发展一系列决策部署,要走稳走准高质量发展路子。其中,路子走稳是根本,走不稳就谈不上走准;路子走准是关键,走准路子才能支撑稳、实现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封市坚持“1234”总体工作思路,坚持“贯穿一主线一保障,确保两稳定,打好三攻坚,抓实五突破”工作布局。

2018年7月,开封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开封“两城两都一支点”的定位,这里面既包括开封的城市定位,也包括空间定位、产业定位,是按照新发展理念优化确定的发展定位。

“以创新为驱动建设新型工业化城市,突出了创新理念;以开放为引领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突出了开放理念;打造中原现代服务业之都、生态宜居魅力古都、郑汴港核心重要支点,突出了共享、绿色、协调的理念。”开封市委书记侯红说,“这是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心骨’‘压舱石’‘定盘星’”。

在高质量发展实践中,开封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干群沉下去发现问题、静下来研究政策、出真招破解难题,旗帜鲜明支持干事者、褒奖担当者、保护改革者,为敢担当者担当、为敢负责者负责,真正以竞进的姿态促进高质量发展。

2018年,开封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态势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提质,一批国家级战略、省级战略密集落地开封,高质量发展在开封大地已经成为生动实践——

实现了“稳”。全市生产总值完成2002.2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40.68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持续较快增长。

实现了“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产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0.6%,拉动经济增长3.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达到13.7∶38.9∶47.4,其中一产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三产提高2.5个百分点。

实现了“好”。全年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73.1%,高于全省2.5个百分点。

从现有工业企业看,加速技术改造升级,实现“短板”不“短”。2018年,开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8.5%。今年,开封市骨干企业继续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科研投入,奇瑞今年上了“大涂装”生产线、X90新车型,产能将达20万辆。去年以来,迪尔空分在推进智能制造和创新发展方面进行大胆探索,推进企业上下游延链补链强链,实现了从“卖设备”到“卖产品”。

从文化旅游市场来看,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开封“柱石”产业对全市经济拉动作用更为明显。2018年,全市接待游客6806.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1%和24.6%。

从市场主体变化看,优化营商环境的力度持续加大,市场主体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2018年,全市各类市场主体达到26.7万户,同比增长17.7%,注册资本数额4524.9亿元,同比增长23.9%。

开封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要打造全市17个出彩点,如今每个出彩点都为古都开封增添了一抹亮色;开封550万人民正在用激情拼搏来打磨出彩的成色,向着梦想前进,向着出彩进发!

经济内生动力越来越强

“一批国家级战略省级战略密集落地,掀开了开封正在‘开封’的新篇章。”开封市市长高建军表示,“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充分表明,内生动力越来越成为开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如果把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比作一列火车,那么,项目便是拉动其驰骋的“燃料”。开封市各级各部门全力以赴抓好项目建设,把各项工作细化量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为经济发展备足后劲。

2018年,开封市411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992.2亿元,为年计划的102%。其中,新开工项目159个,全年累计完成投资348.5亿元,为年计划的105.6%。

一串串数字的背后,都有一段段不平凡的历程——

做好重点管理、重点服务、重点督导,加快项目建设。2018年,开封市进一步落实领导分包、联审联批、奖惩激励等“六项机制”。全市对各项目方提出的问题,第一时间研判解决,确保按照既定时间节点加速推进,形成了“谋划一批、开工一批、建成一批”的项目压茬接续机制。

增强创新驱动力,实现进一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2018年,开封市政府与天津大学共建的天津大学中原先进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该研究院将依托天津大学学科优势和科研力量,为开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近年来,开封市持续深化改革,全力推动开放创新,与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建立起科技创新合作关系,逐步构建起以高校院所为基础、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

与此同时,开封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若干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为科技成果转化“开闸放水”。

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2家,创新型龙头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2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00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突破200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升到9.8%。

2014年以来,开封人民牢记嘱托,坚持“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接续奋斗,不断前行。如今,在古城大地,一幅乡村振兴、县域经济大发展的壮美画卷正在广大干群的砥砺奋进中徐徐展开——

以产城融合为导向,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着力吸引各种要素向县城汇集,不断增强承接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乡村发展的能力。实施规划提升、以产兴城等县城建设十大工程,县城面貌明显改观,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得以激发。2018年,兰考县、尉氏县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超过20亿元,主导产业越来越清晰,产业布局越来越合理,对全市经济形成了强有力支撑。

当下是未来的序幕,努力决定城市的未来。开封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历经风雨、方见彩虹。

经济增长活力越来越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开封经济社会发展一路高歌,背后是开封经济增长活力越来越足。

毋庸置疑,文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是开封市经济增长动力越来越足的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封市驾驭好一二三产业“三驾马车”,实现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提质。仅2018年,全市实施了411个打基础、补短板、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完成投资992.2亿元;着力满足新的消费需求,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0.6亿元,增长11%,增速居全省第二位;全市进口额、出口额分别增长152.7%、15.9%,进出口总值增幅居全省首位。

城市发展,如同赛跑。谁能在转型升级中抓住发展先机,谁就能增添新动能,寻求新突破;谁能把蓬勃的活力转化为发展的引擎,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奠定领先的优势。开封已经高悬风帆、满舵起航,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楫击水、破浪前行——

规划引领,加速融合步伐。比如,在战略带动方面,省“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开港经济带、沿黄生态带,促进郑汴港协同发展,打造郑汴一体化升级版”,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强调建设“郑开双创走廊、开港经济带、沿黄生态带”,这些战略支撑将进一步加快项目聚集,为开封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活力。编制现代服务业产业带、沿黄生态带、大运河文化带等专项规划,在交通通道建设、生态网络对接、重点产业带建设、合作平台搭建等方面,发挥优势、主动作为、错位发展,推动郑汴两地在人才、资金、文化等领域开展更紧密合作,努力打造郑州大都市区核心引擎区。

用足政策,释放自贸红利。在自贸试验区建设方面,开封市目前新注册企业近5000家,注册资本金近1000亿元。今年特别是随着开封海关的设立、“一心四谷两港”的加快建设,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对全市其他产业集聚区的带动,将进一步推动更多企业入驻。

发挥优势,壮大智慧产业。2018年年底,中关村软件园在开封埋下一粒“中国硅谷”种子——河南首个人才与产业创新基地花落开封。开封近年来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走在前列,已聚集了中关村智酷人才与产业创新基地、易华录集团、太极集团等一批数字经济企业,对发展大数据、发展智慧产业进行了科学谋划和布局。未来3年,开封市将持续吸引国内外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落地,加速打造国内数据收集、分析、开放、共享的样板市,通过做强服务链、创新链,延长价值链、资本链,形成高精尖的产业链,为发展蓄势积能。

一个灵动的古都开封,在传承中创新,在“开封”中彰显活力。

全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一个出彩的开封在新时代更加出彩!(本报记者童浩麟本报通讯员于海刚)

责任编辑:   李先铎